卅载坚守,情满杏坛——外国语学院2022年“在教育岗位工作满30年教职工”获奖感言

 

三尺讲台,卅载坚守

诲人不倦,情满杏坛

三十年从教时光

镌刻着教师对立德树人的坚守

凝聚着教师对教书育人的热忱

 

2022年

外国语学院共有6位教师

在教育岗位工作满30年

部分老师分享了对于教育事业的感悟

 

 

教到老 学到老——从教三十年随想

林丰民

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

 

       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宛如昨日之事,却不知不觉已经从教30年,不能不感叹时光飞逝,逝者如斯夫。但回想这30年的教学历程,感觉在燕园的日子是快乐的时光。有一句老话说“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其实物理时间是不变的,但是心理时间因为情绪的影响而拉长了或压缩了。因为快乐,所以感觉短暂。

       在北大的快乐,是教的快乐,也是学的快乐。

       教过的学生一届又一届毕业了,走上了工作岗位,走向了社会。自己教过的毕业生成长了,成熟了,说明我们的教学工作起了一些作用,心中快乐!每年毕业季,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虽有不舍,但为了他们学业圆满走向新生活而快乐!

 

林丰民教授在学院毕业典礼(前排左二)

 

林丰民教授在学院毕业典礼(右)

 

       每年五四校庆日,迎来不同年龄段的毕业生返校,与他们畅谈人生和工作情况,回顾校园生活,在学期间的种种趣事和美好的回忆,其乐融融!

       新开一门课,准备课程材料,熟悉课程内容,经过课堂的检验,开课成功,心中快乐!准备开课的过程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在新开一门又一门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充实了自己,心中充满了喜乐。

       当青年教师的时候,如果课时太多了,压力会比较大。后来我担任阿语系主任,主持系里的工作以后,有些课必须要自己顶上去,这样一来,有的学期难免课时就会比较多,尽管也依然有压力,但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之后,等学生考完试、成绩登录完成的瞬间,压力被卸掉的那种轻松感却让我很享受。

 

青年林丰民老师(右)与科威特公主诗人苏阿德·萨巴赫(左)会谈

 

       我特别感谢阿语专业各个阶段的负责人,让我体验了不同课程的教学,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的课程我基本都涉及过,教过本系本专业的学生课程,也教过全校的公共阿拉伯语课程;教过精读课,也教过泛读课(阅读课);教过阿拉伯语视听说课,也教过阿拉伯语写作课;还教过翻译课,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加起来,超过20门课。

       频繁地更换课型,虽然比较辛苦,但我乐此不疲,因为我不喜欢重复,因为我喜欢不断去应对新的挑战。所以系里安排给我的课程,我基本都接受,并且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一门课,第一次教的时候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第二次教的时候基本上就比较顺滑了,到第三次教的时候就有些厌倦重复了。于是,又有点期待系里给我新的教学任务。所以我喜欢新开课,喜欢开新课,把研究的成果带上课堂。

 

林丰民教授在课堂

 

       由于经常换课型,所以一门课的教学还没有很成熟,教材还很不完善,就又换了新的课程,原先的教材内容就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我特别遗憾的是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出版过一本教材。关于外语教学的教材,我的导师仲跻昆先生曾经说过,他的老师那一代人教外语尤其是小语种(当然包括阿拉伯语)都是“随教随编,谁教谁编”。言下之意,随着被分派到新的课程教学任务,就马上去编这一课程的教材,备课的时间太短,就随着课程的推进,一课又一课编写学习的内容;谁负责教某一门课,那就由他自己来编写这一门课的教材。由于当时很多小语种都是新专业,没有成熟的教材,师资也比较少,所以就产生了“随教随编,谁教谁编”的现象。按理说,这样的一种教学状态是不合规矩的,但是,仔细琢磨,又觉得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待这件事,其实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尤其是像北大这样的高校需要“常为新的”,那么就不断地需要在课堂上补充新的内容,把最新的科学发现教给学生,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带进课堂。难道这不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吗?

 

林丰民教授(右)与导师仲跻昆教授(中)

 

       我教过的课中,最喜欢的一门是《阿拉伯报刊文选》,因为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随教随编,谁教谁编”的原则。报刊新闻天天都有新内容,总不能编了一本报刊文选的教材就用上好多年,那新闻的时效性怎么体现?学生如何去感受新鲜的新闻与报刊内容呢?我刚开始承担《阿拉伯报刊文选》课程的时候,对这门课基本无感,但是教过一年之后就喜欢上了这门课,最主要的原因是每周都要教新的内容。在前互联网时代,要教这样的课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图书馆的外文报刊非常少,尤其是小语种的报刊少的可怜,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尤其是新闻媒体的网络化,让我们很方便在各个新闻网站上找到新闻文本。我每周上课之前都到阿拉伯的各大报刊网站,找一些最新的新闻材料,在课堂上给同学讲解。这种每次课都不重复,每次课都有新内容,每次课都有挑战的状态,让我感到快乐,因为每一周都是新的。

 

林丰民教授在课堂

 

       去年在学校的安排下,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兼职,负责的主要事务中有一项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前(包括我刚留校任教的时候)学校是没有系统的青年教师培训的,基本只有一周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熟悉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仅此而已。大概除了师范院校的教师受过教学的培训以外,大多数的高校是没有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的,几乎每一位老师一上岗,就直接上课堂。青年教师基本上是照猫画虎,自己的老师以前是怎么上课的,自己也就怎么上。我本人也是如此。但到了教发中心的新岗位以后,为了熟悉工作,基本上每次培训课都去旁听,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资深的培训专家对于教学的痴迷和对教学手段的钻研让我感动不已。这些培训专家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地贡献出来,引领青年教师如何不着痕迹地开展课程思政,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进行互动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如何做更美的PPT课件,如何科学地发声,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考核和课程评估……这些培训课程让我体会到“教无止境”。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导演,尤其是外语的小班教学,教师要能够把控课堂的一切。要把课堂当成“片场”,把每一个同学当成演员。北大从2016年开始为新体制的新入职教师安排系统的培训工作,遴选出一批富有教学经验又热心传授给青年教师的资深专家,推出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培训体系。在教发中心这里我学到了一些以前自己没有用过的教学方法,我又得到了学习的快乐。

 

林丰民教授在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培训项目授课

 

       常言道:学海无涯,其实“教海”亦无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更新,从最初的黑板写板书,到后来用电脑做课件,再到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我们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科技含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北大是常为新的”,作为北大的老师,自然在教学上、在科研上都要立于时代的潮头,引领新的潮流,所以想要教到老,教到退休,就要学到老。

       我决心: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

 

林丰民教授金字塔留影

 

人物介绍

林丰民,1968年生。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阿拉伯语专业。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阿拉伯文学。现任半岛网页版阿拉伯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2004-2009年曾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教育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