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训活动

  2015年10月31日,半岛网页版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训活动。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携党政班子成员李淑静、吴杰伟、郑清文与来自学院各系、所、中心和院行政的50余名青年教师共同参加了本次培训。​
 

\


      伴着初升的太阳,青年教师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学校集合,共赴会场。早晨8:30,在李淑静老师的主持下,培训活动正式开始。第一个环节是由西葡语系赵振江教授做主题报告。赵老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数十载,如今已退休十年,但一直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在西班牙语文学研究如诗歌、小说、翻译等方面产出颇丰。他以亲身经历切入,带领青年教师们回顾了国内西班牙语学科的建设历史,讲述了很多做文学研究的小故事,并从中引申出不少大道理。赵老师在报告中强调做研究灵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积累的过程,高标准、高要求、有规划是做学问的基本标准。以文学研究为例,赵老师建议切忌初期盲目选题,可以选择一个作家长期做下去,这样起步做科研比较容易成功。他还建议青年教师注重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与国学、经济等相结合,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作为学界的前辈,赵振江教授给青年教师们上了很有启发的一课。
 

\
 

      随后,东南亚系系主任咸蔓雪副教授做主题报告。咸老师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定位与态度,教学中的“守正”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咸老师在报告中谈到,对于每一个北大的青年教师而言,我们需要从“学科血脉传承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我们对自己的定位高度,就是未来自己所在学科和方向在国内学界的位置,无论教学还是科研皆如此。因此,我们要有积极进取、戒骄戒躁的态度,做到一丝不苟,与时俱进。坚持“守正”与“创新”,在继承传统、坚守原则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应对变化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胜任北大教师的职位。在谈到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咸老师指出,外语教学,尤其是非通用语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基础语言教学)表面上和科研有时无直接关联,甚至存在竞争关系。但实际上教学相长,教学和科研可以互为支撑。她以自身语言学背景对外语教学的支撑作为实例,说明了扎实的科研能力会为教学提供强大支撑。如果没有自己的“独门暗器”,很难获得北大学生的信服,哪怕是认可。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提高学术水平,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不枯竭的发展之源。在场的青年教师对咸蔓雪老师所讲的内容都很有共鸣。
 

\    \
 

      在下午的素质拓展环节中,青年教师们在专业教练的组织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出个人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各小组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了令人称奇的任务目标,也收获了快乐和友谊。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已经开始相熟的各位教师又一一进行自我介绍,向大家说明自己所属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表达自己的专业志趣以及对学院建设的期望和建议。老师们纷纷表示,平时虽然经常见面,但彼此之间了解不够,希望学院以后可以多组织类似的活动,让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和共同的研究兴趣,进一步推动个人和整个学科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进步。李淑静、吴杰伟、郑清文三位副院长也分别从自己分管的业务角度,向青年教师介绍了学院目前可以提供的学术资源和软硬件环境等信息,希望老师们能多利用,多交流,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培训现场吴杰伟副院长带领老师们面对面建立了“外院青椒(青教)”微信群。

      培训最后由宁琦院长做总结发言。宁老师说,青年教师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学院组织培训就是为了与大家更充分地沟通想法,为青年教师在学术、教学等方面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学院希望能更好地整合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平台的交叉研究方向和力量,争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在立足讲坛、立足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同时,从文学、文化、宗教、翻译、语言等大的研究格局出发形成更为立体、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怀,通过合作交流使学术做到最大化的发展。学院会响应大家的呼声,在未来组织更加丰富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为大家提供方便舒适的研究讨论教学与学术的平台,也会逐渐形成新的评估和奖励机制,希望每一位老师都对自己在学术教研上有更高的要求和定位,多做准备,踏实积累,做出成绩。同时,青年教师也要有更强的社会服务意识,做大学问者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沟通、协作和服务意识,也是社会服务的楷模。在帮助、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个人的境界、能力、视野、胸怀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希望各位老师今后把共同建设学院的意见、建议及时充分地表达出来,学院会尽一切所能为大家提供发展空间。

 

\
 

      学院还专门为参加此次培训的青年教师准备了《北京大学章程》、《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备案稿)》等学习材料,以及教学法和大学理念方面的书籍,希望大家能认真研读,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至此,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训活动圆满结束。

 

  伴着初升的太阳,青年教师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学校集合,共赴会场。早晨8:30,在李淑静老师的主持下,培训活动正式开始。第一个环节是由西葡语系赵振江教授做主题报告。赵老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数十载,如今已退休十年,但一直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在西班牙语文学研究如诗歌、小说、翻译等方面产出颇丰。他以亲身经历切入,带领青年教师们回顾了国内西班牙语学科的建设历史,讲述了很多做文学研究的小故事,并从中引申出不少大道理。赵老师在报告中强调做研究灵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积累的过程,高标准、高要求、有规划是做学问的基本标准。以文学研究为例,赵老师建议切忌初期盲目选题,可以选择一个作家长期做下去,这样起步做科研比较容易成功。他还建议青年教师注重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与国学、经济等相结合,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作为学界的前辈,赵振江教授给青年教师们上了很有启发的一课。

  \

  随后,东南亚系系主任咸蔓雪副教授做主题报告。咸老师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定位与态度,教学中的“守正”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咸老师在报告中谈到,对于每一个北大的青年教师而言,我们需要从“学科血脉传承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我们对自己的定位高度,就是未来自己所在学科和方向在国内学界的位置,无论教学还是科研皆如此。因此,我们要有积极进取、戒骄戒躁的态度,做到一丝不苟,与时俱进。坚持“守正”与“创新”,在继承传统、坚守原则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应对变化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胜任北大教师的职位。在谈到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咸老师指出,外语教学,尤其是非通用语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基础语言教学)表面上和科研有时无直接关联,甚至存在竞争关系。但实际上教学相长,教学和科研可以互为支撑。她以自身语言学背景对外语教学的支撑作为实例,说明了扎实的科研能力会为教学提供强大支撑。如果没有自己的“独门暗器”,很难获得北大学生的信服,哪怕是认可。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提高学术水平,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不枯竭的发展之源。在场的青年教师对咸蔓雪老师所讲的内容都很有共鸣。

  \    \

  在下午的素质拓展环节中,青年教师们在专业教练的组织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出个人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各小组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了令人称奇的任务目标,也收获了快乐和友谊。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已经开始相熟的各位教师又一一进行自我介绍,向大家说明自己所属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表达自己的专业志趣以及对学院建设的期望和建议。老师们纷纷表示,平时虽然经常见面,但彼此之间了解不够,希望学院以后可以多组织类似的活动,让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和共同的研究兴趣,进一步推动个人和整个学科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进步。李淑静、吴杰伟、郑清文三位副院长也分别从自己分管的业务角度,向青年教师介绍了学院目前可以提供的学术资源和软硬件环境等信息,希望老师们能多利用,多交流,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培训现场吴杰伟副院长带领老师们面对面建立了“外院青椒(青教)”微信群。 培训最后由宁琦院长做总结发言。宁老师说,青年教师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学院组织培训就是为了与大家更充分地沟通想法,为青年教师在学术、教学等方面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学院希望能更好地整合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平台的交叉研究方向和力量,争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在立足讲坛、立足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同时,从文学、文化、宗教、翻译、语言等大的研究格局出发形成更为立体、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胸怀,通过合作交流使学术做到最大化的发展。学院会响应大家的呼声,在未来组织更加丰富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为大家提供方便舒适的研究讨论教学与学术的平台,也会逐渐形成新的评估和奖励机制,希望每一位老师都对自己在学术教研上有更高的要求和定位,多做准备,踏实积累,做出成绩。同时,青年教师也要有更强的社会服务意识,做大学问者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沟通、协作和服务意识,也是社会服务的楷模。在帮助、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个人的境界、能力、视野、胸怀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希望各位老师今后把共同建设学院的意见、建议及时充分地表达出来,学院会尽一切所能为大家提供发展空间。

  \

  学院还专门为参加此次培训的青年教师准备了《北京大学章程》、《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备案稿)》等学习材料,以及教学法和大学理念方面的书籍,希望大家能认真研读,在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至此,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训活动圆满结束。